首页 | 学校主页
主页 -> 智库成果 -> 成果 -> 正文  
李伟 南大伟 牛芳:长期抗疫背景下社会舆情的新变化及引导策略
供稿人:李伟、南大伟、牛芳  时间:2022-04-29  次数:

2019年爆发到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至今仍未停歇。疫情反反复复,使得抗疫成为一场“持久战”。舆情是民意的晴雨表,是现实问题的表现,舆情的变化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历经两年多高强度抗疫,社会舆情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地进行引导?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做好抗疫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长期抗疫背景下社会舆情的新变化

1.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开始显现

2003年的非典疫情虽然也很严重,但仅仅持续了八个月。和2003年相比,此次疫情持续的时间要长的多,有些地方甚至多次爆发、反复爆发。长期的高强度的抗疫让一些人产生厌战情绪,欧美国家“躺平”式的做法更是加剧了这种心理。他们主张中国放弃“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向西方学习,“与病毒共存”,实行“群体免疫”。此外,中国抗疫取得的巨大成绩、疫苗的高接种率、对病毒危害性的错误认知也让不少人产生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他们认为:中国已经控制住疫情,没有必要再实施严格的防疫政策;自己已经打过疫苗,不会感染上病毒,即使感染了那也就是个“大号流感”,没什么了不起,稍微治疗便会康复。他们不戴口罩、不测体温、四处走动、大规模聚集,极大地增强了疫情传播的风险,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2.暴力、虚假、政治色彩性新闻明显增多

疫情发生后,为了阻断疫情传播,保卫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各地都制定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实施交通管制、封控小区、全员核酸检测、出入扫码、返乡报备等等。对于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绝大多数群众都表示理解并主动予以配合。可是,极少数群众法治意识淡薄,拒不服从防疫规定,我行我素,甚至对社区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进行辱骂殴打,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疫情的突发性、公众情绪的恐慌性、权威信息的滞后性、新媒体社交工具管理的松散性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小道消息满天飞、谣言四起成为疫情期间社会舆论的显著特征。一公寓800多人被拉到沙漠隔离、确诊人群超过一半是在核酸检测过程中被感染、居委会倒卖20万箱捐赠物资、有人高价售卖临时通行证……,疫情发生后,大量虚假信息在网上传播,严重干扰了西安、上海的抗疫行动。少数公知、网络大V、网络主播迎合西方观点,以“侵犯人权”、“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浪费社会资源”为由对我国现行抗疫制度进行攻击、对党和政府的领导进行质疑。此种言论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必须高度警惕。

3.就业难、看病难、物资紧缺等民生问题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

疫情持续两年多,对各行各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形成巨大冲击。在这些行业就业的人,收入锐降,生活艰困,有些人甚至下岗失业,失去生活来源。经济发展趋缓使本来已经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农民工、转业军人等社会群体压力更大,竞争更为激烈。失业率攀升导致民心不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武汉、西安、上海等省会城市、超大城市,人口多达千万,物资需求量大。一旦封城,实行交通管制,物流中断,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物资紧缺,商品价格飞涨。因物资保障不力引发民怨在上海疫情前期表现得非常明显。疫情发生后,瓜果、蔬菜、鸡蛋、牛奶、鲜肉等民生物资要么卡在高速上进不了城,进了城之后也因为基层社区缺乏人手配送而停在了“最后100米”。市民没有办法,只好通过网络抢购生活必需品,商品质量没法保证不说,价格却是平常的好几倍,这让民众感到非常不满。与就业难、物资紧缺相比,看病难、就医难引发的社会舆论和批评意见则更为激烈。西安一名孕妇因为核酸问题无法入院最终流产,上海数位老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离世。上述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迅速在网上发酵,掀起一场批评当地政府的舆论狂潮。

4.“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机械式抗疫做法招致舆论批评

对于如何抗疫,中央、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规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可是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到了基层就走了样、变了形。有些地方置中央、省委省政府的规定于不顾,对于防疫工作搞“一刀切”、“层层加码”:挖断道路,阻断交通;不分区域,不看核酸证明,外地车辆一律不准通行;不允许低风险地区群众返乡,强制要求返乡群众自费集中隔离,随意延长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时长;对返乡群众大门上锁,贴上封条,不许外出等等。2022年春节前夕,我省某县主要领导在开会布置防疫工作时发表“恶意返乡,先隔离后拘留”的不当言论。该言论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人民日报》、《半月谈》、《新华每日电讯》、《新京报》等众多媒体纷纷发表文章,对这种偏离法治轨道、冰冷式的言论进行批评,分类施策、精准防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向民众讲清楚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侥幸心理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一是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加。不但很多西方国家,如瑞典、英国、美国、德国、法国,选择了“躺平”,向病毒投降,就连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泰国等也纷纷宣布“开放”,全面解除疫情管控措施。国外这种自暴自弃、“躺平”式的做法使得病毒感染人数激增,外溢到我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我国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态势。2022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快速传播,波及全国20多个省份。稍不留神,病毒就有可能传播到本地,引发大规模疫情。三是病毒不断变异,特别是奥密克戎病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更难防范。要认真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向民众讲清楚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讲清楚中国无法“躺平”的原因。中国是人口大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如果不管“防”、放松“治”,医疗卫生资源将面临严重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人群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人民不会答应,党和政府也决不会允许出现这种情况。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容不得半点松懈。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依法防控,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秩序平稳运行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了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家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要认真贯彻、执行上述法律: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价格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防疫规定,支持和配合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舆情是现实问题的表现,解决现实问题是平息舆情的根本之策。长时间的疫情对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小微企业、个体户产生严重冲击,要关心、爱护这些企业,采取减税降费、房租减免、水电补贴、低息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看病、就医、吃药问题,事关人的生命安全,要妥善予以安排。要保障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满足急危重症、孕产妇、儿童以及血透、放化疗等特殊患者的就医需求。要做好慢性病患者的配药服务工作,提前登记,提前配送,确保药物持续稳定供应。物资供给,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民心稳定。只有保障生活必需品货稳价平,才能让封闭在村屯、社区的人们有“放心吃”的信心和舒心、“宅得住”的耐心和决心。要做好货源对接,确保民生物资足量供应;要保障物流畅通,确保民生物资快速入城;要广泛发动基层力量,组建服务保障队伍,打通“最后100米”,确保生活物资能够及时送到居民手中;要严厉查处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4.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真心真爱真情赢得群众支持,推动抗疫工作顺利进行

抗疫工作当然要严厉,没有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作保证,人们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干什么,这场大仗不可能取得胜利。但是,在严的前提下,抗疫工作也应当尽可能的“人性化”,多一些人文关怀:尊重一线工作人员,特别是医务工作者,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休息;为老幼、孕产妇、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满足特殊社会群体的就医需求;关心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确保他们衣食无忧;为封控小区居民代缴水费、电费、燃气费,代取快递,代购生活物品;提供防疫物资,解决资金短缺、员工返岗、物流运输等难题,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为个体工商户减税减房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等,这些都是防控“人性化”的表现。“人性化”防控减少了矛盾冲突发生的几率,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当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让防控变得更有温度,民众更加自律,对政府的防疫政策更加配合、更加拥护,防疫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

①李伟,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②南大伟,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③牛芳,河南理工大学数信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最近更新
我院研究员陈桃霞...[04/24]
太行发展研究院赴...[03/17]
乡村规划与设计研...[03/15]
我院学术委员会主...[03/14]
太行发展研究院召...[03/06]
我院两项智库研究...[02/26]
学校智库研究成果...[11/24]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校太行发展研究...[09/01]
常务副院长郑广华...[09/01]
太行发展研究院组...[08/28]
太行发展研究院承...[08/26]
乡村规划与设计研...[07/29]
太行发展研究院谷...[07/04]
我校智库研究成果...[07/04]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06/29]
关于做好2023年度...[06/24]
河南农业大学乡村...[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