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主页
主页 -> 专家观点 -> 观点 -> 正文  
王浩文、张锟:关于建设中华治水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的几点建议
供稿人:  时间:2020-05-08  次数:

激活怀川治水遗存 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关于建设中华治水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的几点建议


王浩文     张  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治水利人。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治水文化历史遗存,对延续中华治水文化血脉、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原治水文化源头始于怀川。焦作古称怀、覃怀,又为河内、怀庆府,俗谓怀川——是谓黄河从太行穿出之后,与山形成一弯如同“牛角”似的一马平川原野,民间又称“牛角川”。目前过境焦作的河流主要有黄河、隋唐大运河(遗址)、沁河、丹河、济河、漭河、涝河等,历史上水患频仍,覃怀人民始终治水不已,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酿就了浓郁如酒的治水文化,留下了灿烂的黄河文明。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先后派出鲧、舜去治水,均未获得成功。后来,“舜举鲧子禹,而使之续鲧之业”,禹乃“敏给克勤”、“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终于治水成功——“覃怀致功,至于衡漳”。现有《大禹覃怀致绩图》珍藏于首都图书馆,生动描画了大禹治水成功后覃怀人民箪壶酒浆以迎禹归的场面。凡此可以证明以覃怀为中心成就了“大禹治水”的绵美故事。治水的成功促进了焦作农业的发展,因之有了“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的千古慨喟(光武刘秀语,见《后汉书?寇徇传》)。今天的焦作是中国优质小麦和四大怀药种植基地,全国闻名的粮食高产区之一。


怀川现有大量治水文化遗存。焦作所辖孟州市、温县、武陟县旧属怀庆府,位于黄河中下游的结合部、黄河左岸。左岸大堤起始于孟州中曹坡,依次东行,全线共计长746.979公里,焦作境内从孟州中曹坡经温县至武陟县的嘉应观乡,共约90公里,沿岸存有大量治水历史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黄河左岸堤防纪念碑、隋唐大运河即永济渠渠首、清代治黄庙观嘉应观、水利部黄委会指挥部旧址、引黄灌溉人民胜利渠,还有当代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等,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水文化。


黄河左岸堤防发端碑,1997年孟州市黄河河务局所立。碑载:“黄河左岸千余里堤防起始于河南孟州曹坡,曲折婉延至武陟、封丘、阳谷、济南、滨州及利津,一路九曲十八弯”。黄河流入孟州前,沿途皆为山涧峡谷,流入之后,进入平原,河床南北摆动,泥沙大量淤积,河床抬高,形成武陟以东至兰考段世所罕见的“悬河”现象。又载:历史上黄河除德润中国、利及九派以外,也屡屡发生决口泛滥,“北犯京津,南乱江淮,灾害频仍,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率民众齐心协力治理江河,灭险除灾,造福人民……千里堤防固锁蛟龙,终使黄河驯顺乖觉、岁岁安澜”。“为颂扬政府及民众治黄筑堤之丰功伟绩,特于黄河左岸堤防起始处立碑勒石以记之”。


隋唐大运河即永济渠,是我国古代先民治水、用水伟大工程,隋大业四年(608年)开凿,渠首在武陟境内。《隋书·炀帝纪》:“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长二千余里。故道自今河南武陟县沁水东岸至卫辉市一段用沁水支流, 即今孟姜女河。明朝周梦旸编撰的《水部备考》也印证了这一史实:“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今获嘉红荆嘴)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


武陟河神庙嘉应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万里黄河第一观”之誉,是清雍正皇帝为纪念治理黄沁告成、封赏治河功臣而仿照北京故宫模样而“敕建”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式建筑,古建筑专家称其为“河南省和整个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建筑历史文物价值最高的河神庙”。观内存有铜刻御制文碑,铭文载:“自武陟而下,土地平旷,易以泛滥,其来已久。频岁南北堤岸冲决、波浸所及,田畴失业,而横突运河,为漕艘往来之患,其关于国计民生甚钜;屡下谕旨,亟发帑金,修筑堤防,期于洒沈澹灭,成底定之绩”。完整记述了清朝治黄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自清雍正四年起,嘉应观一直是清代治河之最高行政机构暨地方治河衙署所在地。


水利部黄委会指挥部旧址,在嘉应观西邻,系新中国成立后黄委会引黄灌溉人民胜利渠工程处办公处所。1950至1952年人民胜利渠施工期间,首任水利部长多次亲临现场视察,首任黄委会主任则常驻嘉应观现场指挥工程建设。引黄灌溉人民胜利渠,是建国以来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于1952年4月举行开闸放水典礼,同年6月灌溉农田。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亲临视察了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途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此后10年间,河南引黄灌溉得到快速发展,相继建成郑州东风渠、兰考三义寨人民跃进渠、新乡共产主义渠、封丘红旗渠四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和濮阳渠村引黄灌区。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道,是我国穿越大江大河规模最大的工程,也是南水北调“咽喉”工程。工程施工克服水压大,涌砂、涌水、塌方时有发生,采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盾构技术,双洞开挖,单洞直径7米,长距离、一次性河床下穿越地质层极其复杂的黄河,国内没有先例,技术复杂难度世上罕有。历时5年,于2010年9月27日上下游贯通,新华社称其为“世界上的伟大奇迹”。隧道南起黄河右岸郑州市荥阳县境内,全长4250米,在左岸焦作市温县境内逸出,迤逦北上,达于北京。


延续中华民族治水文化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怀川大地的沿黄文化遗存,生动记述和彰显了人民敬畏自然、不畏灾害、科学治水、惜水节水的文化内涵。在国家实施黄河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充分利用这些历史遗存,深入挖掘和努力彰显其时代价值,为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做出时代贡献。


为此,我们建议,以黄河左岸、太行南麓为核心区域,建设中华治水文化传承教育重点基地。一是结合现有文化遗存,以修建大禹、林则徐等治水英雄人物纪念园和治黄文化博物院为载体,打造沿黄治水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二是以焦作现有文化遗迹为主要节点,与上游的三门峡、小浪底和下游的郑州花园口、开封柳园口及兰考的东坝头等工程节点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沿黄治水工程旅游精品线路。三是以沿黄生态湿地、传统村落、国有林场和农业产业园区为主体,打造“黄河生态+怀川文化+品牌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四是以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渠首遗址、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人民胜利渠及沁河、丹河、济河、漭河等多水共治为主线,打造西线运河文化展示基地。


作者简介:王浩文,焦作市史志协会会长,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原(覃怀)文化及全域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张锟,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太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硕士生导师。





最近更新
我院研究员陈桃霞...[04/24]
太行发展研究院赴...[03/17]
乡村规划与设计研...[03/15]
我院学术委员会主...[03/14]
太行发展研究院召...[03/06]
我院两项智库研究...[02/26]
学校智库研究成果...[11/24]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校太行发展研究...[09/01]
常务副院长郑广华...[09/01]
太行发展研究院组...[08/28]
太行发展研究院承...[08/26]
乡村规划与设计研...[07/29]
太行发展研究院谷...[07/04]
我校智库研究成果...[07/04]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06/29]
关于做好2023年度...[06/24]
河南农业大学乡村...[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