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主页
主页 -> 专家观点 -> 观点 -> 正文  
王保庆等:疫情引起的三个经济问题思考
供稿人:  时间:2020-04-07  次数:

疫情引起的三个经济问题思考


王保庆   李  清   李希腾


新冠疫情在全球多国的爆发和传播,引起了世人的普遍抗疫行动。各国在关注生命、积极防控的同时,也对生产下滑、经济受损、疫后复苏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文选择以下三个问题予以思考,意在抛砖引玉、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疫情冲击与经济危机有何不同


要正确评估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疫后经济复苏的时长和弹性,首先应正确界定疫情冲击与经济危机、金融风暴在属性上的不同。


疫情冲击与经济危机、金融风暴三者之间,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经济下滑、股市暴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但它们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对应的矛盾关系不同,复苏的时长不同。疫情冲击源于人类与疫病的矛盾,是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问题,它取决于人类医学科技水平和公共卫生防治水平。经济危机根源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私人手中的矛盾,是资本产能过剩与社会有效需要不足导致的,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金融风暴也于经济制度相关,其特点是资本投机、杠杆过高或泡沫积累,导致严重的资产缩水或货币贬值。一句话,疫情危机可以转变为更大的公共经济危机,但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在极大程度上停摆了生产力,而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则主要是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


从世界近代史上看,经济危机的暴发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即企业普遍的固定资产更新和重大科技变革。从理论上揭示这一原因的是原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和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们较一致地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存在着一种50-60年的长周期(长波理论与创新理论)。新冠疫情的暴发和传播显然与科技革命无关,也不具有经济意义上的周期性。


提出和回答上述问题,目的在于国际社会的宏观调控,必须对症下药。在中国,则应强调把实体经济做好,侧重于减税降息减负,严防照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调控中国经济,严防中国金融资本化、市场化和高杠杆,严防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以免使宏观调控走入误途,为下一轮经济发展埋下滞胀、危机和隐患。疫情的多国暴发和全球传播严重地损害了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但国际社会应当把坏事变成好事,以多国联手抗疫为契机,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应在抗疫行动中协同作战,而且要反对经贸领域的冷战思维和关税壁垒,努力实现疫后经济复苏的国际合作与互利共赢。


二、1万亿元投资的乘数效应是多少


要降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首先应处理好抗疫斗争与复工复产的关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尽快依行业运营的不同特点复工复产。与此同时,根据1一3月份已造成的GDP损失,决定一揽子的对冲计划。据昨天央视新闻报道,中央财政已确定投资7万亿元的重大对冲利好。那么,7万亿元投资意味着什么?1万亿元新增投资的乘数效应究竟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于具有专业背景人士,特别是已有前期研究积累的专家学者来说,应当不大困难,但实际测算起来则比较复杂。因为,这不仅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对本国经济结构和运行状态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甚至还应当对于1万亿元新增投资(或7万亿元),在不同产业及领域主要是怎样分配的有所了解。所以,仅有教科书知识,仍不足以在估测上把握的很好。


理论研究时常需要若干假定前提。凯恩斯关于投资对逆向宏观调控的乘数作用,也是有假设前提条件的。根据我们曾于2009年1月对投资4万亿元所做过的基本测算和相关专家的经验分析,本文依中国近两年实际情况,在这里设定若干前提和估测条件:消费倾向设定为0.6;产出与管理的折损合并为0.015;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与挤出效应互相抵消;新增投资对国民储蓄的减少为0.025;投资对进出口的扩张效应为0.015;新增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产业链长度适中)。综合各种因素,合并消费倾向降低为0.575。事实上,7万亿财政支出,不可能全用于生产性(含基建)投资,也有可能拿出2万亿用于扶贫和福利性支出。这样一来,投资乘数的基数,就会发生较大变化。


根据上述尽可能结合实际的假定条件,我们便可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今年新增投资1万亿元,其乘数效应为2.25一2.50区间。若此系数仍不能满足本年度增长率不低于5.5%的奋斗目标;那么,第三季度末必将再次累加财政投资。由于我们对中央财政投入的内情与分配比例无从知晓,这里的假定条件和估测只能是一种学术探讨。但有一个基本判断应当不会很离谱:无论新增投资(含结构性减税)是多少?中央财政对宏观调控在目标的设定上,都会聚焦本年度增速不低于5.5%这一核心问题。这就是结论,也是我们所说的“较为乐观和充满信心”之所在。


三、河南省能否继续稳居第一方阵


河南古称中州,位居中国中部之中,人口居全国之首,外出务工人次居全国之首,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第5位)。2019年河南GDP总量为54259亿元,增速7%,高于全国平均0.9个百分点。新冠疫情来袭,河南省经济同样受到严重冲击,一季度增速急剧下降,为年度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如何使河南经济在受到疫情严重冲击下发展势头不减,增速继续保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是摆在河南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目前,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区各部门已根据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出台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实体经济领域复工复产也呈现良好局面。


经初步评估测算,可以较肯定地认为:在疫情严重冲击背景下,河南省2020年度GDP总仍可稳居第一方阵前五名,并有可能缩小与第四名浙江省的差距。本文的依据主要有三:一是从产业结构看,河南省受冲击的程度略小于浙江省;二是从常态经济潜力和增速看,河南省优于浙江约0.2%;三是从疫中与疫后消费对增长拉动的规模看,在扣除两省人均消费水平差异后,河南仍远大于浙江(常住人口大于浙江3800万)。从GDP总量居于河南省之后的第五名四川省看,增长的潜力和速度将大于河南省约0.5%,追兵的压力对河南似应更大。为确保河南2020年稳居第一方阵前五名,并做到增长的质量不下降,增长的速度能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结合学习省委王国生书记赴三门峡市检查指导工作的指示精神,概要谈以下四点个人的思考及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聚焦于高质量。因为只有高质量才能具有冲击力、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才更加符合当代中国由富向强转变的目标定位,才能使河南省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迈上新台阶。

二是抓两头、带中间,强优势、补短板,把发展策略定位于资源合理统筹与集成放大效应上。所谓抓两头,就是一头抓科技领先、新兴产业、前导企业,使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动能转换;另一头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医疗卫生,使发展有利于补短板、惠民生、促就业,以便逐步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所谓带中间,就是支持和夯实制造业,使实体经济稳中有进、动能转换有序,对第一和第三产业起到关联助推和互动增长效应。


三是要确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在一时的战略思维,坚持把河南能够更加出彩的科学蓝图绘到底,使战疫的应急对冲之策与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使中原大地崛起与黄河流域振兴相结合。河南人民应当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站在国家大局看中原、谈发展,用世界眼光看洛阳、论郑州,积极对接国际产业链和旅游线,在中西部各省区的疫后经济复苏和改革发展中起到先行一步、争当排头的积极作用。


四是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第一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进一步加强河南省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政策创新与规范设计工作,由省高教工委和教育厅及早调研并出台相关文件。使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含高水平智库人才)不浪费、不流失、不寒酸,更加热爱河南和积极地建设河南。与此同时,我国还应看到:光阴就是金钱,改革就是动力,政策就是效益。努力通过政策导向、窗口服务(近两年中小企业对省内税务系统窗台服务和办事效率普遍反映较好)、宣传报道等方式,为河南省打造更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持续向好是一个基本事实;国内已形成的经济结构、供应链、产销链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疫情也是短期的、可控的,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像西方某些国家暴发经济危机那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疫后复苏的主要任务是,打通堵点、疏通拥点、攻克难点,以更高的效率展示优势、形成发展的高地和亮点。


值此清明之际,特向在抗疫伟大斗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敬挽致哀!






最近更新
我院研究员陈桃霞...[04/24]
太行发展研究院赴...[03/17]
乡村规划与设计研...[03/15]
我院学术委员会主...[03/14]
太行发展研究院召...[03/06]
我院两项智库研究...[02/26]
学校智库研究成果...[11/24]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院研究员受邀参...[10/27]
我校太行发展研究...[09/01]
常务副院长郑广华...[09/01]
太行发展研究院组...[08/28]
太行发展研究院承...[08/26]
乡村规划与设计研...[07/29]
太行发展研究院谷...[07/04]
我校智库研究成果...[07/04]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06/29]
关于做好2023年度...[06/24]
河南农业大学乡村...[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