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焦作晚报》第2版“周末人物”专栏,以《草帽教授de乡村情怀》为题, 报道了我校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兴义怀揣深厚的乡村情怀,服务乡村振兴的先进事迹,全文刊载如下:
草帽教授de乡村情怀 | ① |
| |
作为一名建筑学教授,他把乡村建设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对象,把课堂从讲台延伸到了乡村的街巷。他说:“我是农民的孩子,要把热情挥洒在乡村建设的热土上。”他就是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兴义。
助力乡建 设计扶贫“三步走” 陈兴义有个绰号叫“草帽教授”。这个绰号,是农民“送”给他的。 大学教授到农村搞乡村建设(以下简称乡建),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陈兴义却不畏酷暑和寒冬,利用双休日、寒暑假,一次次到农村调研,了解乡村现状,苦思发展对策。 自2015年以来,陈兴义先后开展了“焦作九渡行动”“焦作土岭行动”“焦作龙翔行动”“豫西地区窑洞村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调研”等活动,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他立足社会发展需求,集结校内优秀科研人员,联合成立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研究中心。 在长期的实践中,陈兴义探索出一条依靠设计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从沁阳市九渡村的第一次试水,到博爱县南朱营村的大刀阔斧,再到示范区北西尚村的开花结果,实现了设计扶贫“三步走”。 九渡村是陈兴义接手的第一个设计扶贫乡村。该村地处太行山腹地,总人口623人。由于村级建设规划落后、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数百元,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俺村分布在三沟一岭上,吃水、上学、就医都很难,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九渡村村民如是说。 陈兴义带领团队免费为九渡村制订了产业发展方案,采用航拍、手工测绘、电脑绘图等技术,对该村的产业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完成综合性图纸300余张,最终提出了“一带两翼六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九渡村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保护了古村落文化,可谓一举多得。”沁阳市常平乡党委副书记、九渡村包村干部梁斐说。 随后,陈兴义带领团队在南朱营村进行了一次别样的尝试。除了常规的乡村规划外,他们还进行了以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墙绘设计,以景观设计点亮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明。 下乡调研 农民称他“草帽教授” “我最欣慰的是,看到学生通过参加乡建活动了解农村、懂得团队合作。”谈到乡建时,陈兴义说得最多的不是自己完成了多少个项目,而是称自己带出了一批批研究与设计能力双强的新生代。 直面乡村发展问题,让参与活动的学生进一步提升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动力与活力。陈兴义带领团队的队员李长笑说:“当被老乡的问题问倒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专业学好,要以乡村建设为己任,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下乡调研时,陈兴义结合乡村实际,指导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古建筑保护义务宣讲、义务支教、关爱老年人等志愿活动。学生还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传统村落丰富的建筑文化资源,进行建筑测绘、影像采集等基础信息采集,制作村落建筑模型。这些信息资料伴随着传统村落的不断变化,将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近年来,陈兴义主持完成的乡村规划设计主要有九渡、卢亮沟、龙翔、武陟农场、北西尚等。怎么铺地、怎么种树、怎么砌墙、哪里开路……每一个项目,陈兴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指导施工。 北西尚村从默默无闻的村庄,一跃成为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评比第一名,这个成绩的取得,陈兴义功不可没。按照“党建高质量带动发展高质量”的思路,陈兴义从提升村容村貌为切入点,以提升乡村文化为重点,通过村史馆、荣誉馆、国学馆等文化设施集中表现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以改造“乡村老屋”承续乡村记忆,以老年活动中心等打造乡村公共空间…… 去年年底,陈兴义天天往北西尚村跑,调研村史,指导施工,与村民沟通协调。一开始,和陈兴义接触的村民都不知道他是大学教授,只知道他和农民一样带着草帽风里来雨里去,一样吃北方人的大碗面,却不知他是吃米饭长大的南方人。打过几次交道了解情况后,村民都笑称他是“草帽教授”。 陈兴义的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他指导的研究生杨锦龙说:“陈老师工作日之外的时间,不是在乡村,就是在去乡村的路上。”
|